原本我今天想分享的是怎麼設計提示詞 Prompt、怎麼設定GPT/GEM
但在整理的過程中,我發現有件更重要的事情,比提示詞的技巧還要關鍵。
AI 或許能幫你寫文章,但只有你的觀點能讓內容有靈魂
如果你沒有把自己的經驗、想法、立場 input 進去,AI 再怎麼厲害,產出的也只是外表漂亮卻沒有特色的文字。
這並不是在說 AI 沒用,而是提醒我們:內容的價值,永遠來自於「人」的思考,而不是機器的自動生成。
那麽,我們需要思考的是要如何把「自己的東西(觀點、經驗)」放進去?
我自己的方法很簡單,先不要抽象談觀點,而是直接看不同寫作情境,再來決定該怎麼放。
我自己最常遇到的就是三種:
行銷文案
FB/IG社群貼文、長短影片腳本、會員電子報...各種在行銷上會用到的文案。
研究報告
會議紀錄、專案文件、市場研究...等類型的報告。
教學文件/簡報
基本上,我在處理這三種寫作情境時,用的框架和提問方式略有差異,因為我重視的東西會隨著情境改變。接下來,我就分別分享我是怎麼做的。
我之前上過一些自媒體行銷的課程,也觀察過不同老師的教法。綜合這些老師的觀點,加上我自己的實務經驗,我發現一個共同的核心:行銷文案的重點不在字句多華麗,而在能不能用最淺白的方式,打動對的人。
要做到這件事,第一步就是搞清楚你的目標受眾 TA(Target Audience)。
為什麼要先釐清受眾?因為每個 TA 的痛點不同,只有找到他們最在意的問題,你才能真正切中要害,讓他們感覺「這說的不就是我嗎?」
我自己在線上教育產業時,這個差異就特別明顯。假設我要推一門英文課程:
如果我只丟給 AI 一句「我要寫 IG 貼文叫學生來報名我們的線上英文課程」,結果就會像這張圖一樣,生成一個看似完整、排版漂亮的文案,但內容其實是千篇一律的「招生型廣告」,像是「隨時隨地上課」「專業老師一對一指導」這些話雖然正確,卻太過通用,沒有切中特定考生的痛點,自然也很難打動人。
要叫 AI 寫一份有效的行銷文案、腳本,要先搞清楚:
通常文案/腳本,會有以下結構:
因此,給 AI 的提示詞 Prompt,我通常會交代 背景、任務、輸出格式 這三個元素。這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「框架」:
1. 背景:提供 AI 必須理解的脈絡(產業、品牌特色、受眾痛點)。
2. 任務:清楚告訴它要做什麼(例如 IG 貼文、影片腳本、研究報告)。
3. 輸出格式:指定結構,讓內容不會只是散亂的片段,而是有組織、有邏輯的完整文案。
有了這樣的框架,AI 才能把你的觀點放大,而不是生成一堆看似完整卻毫無靈魂的文字。
舉上述提到的線上教育品牌來說,我會這樣寫:
1. 背景
「H 品牌」是一個知名的線上 1 對 1 英語家教平台,特色是用獨門口訣幫助學生在3個月內密集準備,突破學習瓶頸,成功考取多益 800 分以上。我們的主要受眾是那些多次考試卻始終分數不上去,但因為求職需求,必須拿到 800 分的考生。
2. 任務
幫「H 品牌」寫一篇 300 字以內的 IG 貼文文案。
3. 輸出框架
請依照以下結構輸出:
- 吸引人的開頭/痛點提問(直接戳中考生的困擾)
- 品牌定位(H 品牌的獨門口訣 + 短期密集準備特色)
- 解決方案/承諾(幫助考生突破 800 分)
- 收尾強調(再點一次價值或差異)
- 明確 CTA :「私訊我們索取報名資料」
把提示詞輸入到 ChatGPT 實際執行後,得出的文案內容如下:
對比前面第一張圖產生的文案,你會發現差異很明顯:
**有框架、有觀點的指令 → ** AI 生成的文案能精準點出痛點、帶出品牌特色、收束到 CTA,看起來更完整、更有靈魂。
模糊、空泛的指令 → AI 只能給出千篇一律的招生文案,雖然結構還在,但缺乏差異化,讀起來就像「誰都能用,但誰也不會真的被打動」。
今天光是展開「行銷文案」這個主題就不小心寫了兩千多字。其實我還想分享「研究報告」和「教學文件」的寫法,但篇幅有限,就留到明天再談。